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快捷酒店价格暴涨引发的思考

原标题:快捷酒店价格暴涨引发的思考

今年以来,时不时能听见“酒店贵到离谱”“房费超出报销标准”的吐槽。有些人抱怨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200元已经住不起一晚经济型酒店了,而一些核心地段的快捷连锁酒店一晚的花费甚至要1000元,直逼以前的五星级酒店。在全社会物价整体保持平稳的大背景下,酒店价格的强势走高显得尤其突兀。有网友感慨“月薪2万住不起快捷酒店。”


(资料图片)

这种情况有其发生的客观背景。从需求上看,疫情后以北京等目的地为代表,出游热情和商旅活动升温双重叠加,这带来的影响在住宿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从供给上看,一方面,疫情三年旅游供应链受到了影响。无论是重新建立与环境、资源和产出相关的各环节联系,还是单纯的修复要素,比如从业人员的召回和培训,整体依然处于恢复过程中,还不能完全支持疫情前的接待规模。另一方面,一些住宿业市场主体希望在中高端市场中有所斩获,加码中高端品牌和市场的同时,正在积极调整关闭以经济型酒店为主要对象的所谓“低质量”酒店,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型酒店的供给规模。

在需求和供给的共同作用下,北京等热门目的地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济型酒店的大幅涨价潮。

这种变化触达的是对价格最为敏感的群体。他们选择经济型酒店,很重要的考量就是在价格承受范围内尽可能保证质量。对于经济型酒店价格涨到与豪华型酒店齐平的情况,他们很多人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尤其是当他们将其与类似价格水平的高端酒店对比,结果发现更高的价格却没有换来同等的产品和服务的提升,就会更加容易形成负面的情绪表达。比如经济型酒店常见的隔音、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就会在高价的催化下显示出更加明显的刺激效应。

必须认识到,住宿业供应链以及与之相关的认知的恢复和重塑需要更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与人们过往认知不一样的地方,这尤其会表现在人们对住宿业品牌、环境、服务和价格的认知匹配中。

住宿业某些市场主体随供求关系调整价格,通过产品结构调整缓解成本压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此类行动向消费者所传递的信息也可能会客观上伤害到自身的品牌形象。过往一直强调的“好而不贵”形象似乎变得有点模糊。有些酒店冠经济型酒店之名,行中高端市场酒店之实。如果服务和顾客体验并没有随价格同步提升,那么所做的努力都只是枉费。某种程度上看,原先经济型酒店共识遭受了冲击,但新的产业共识和市场共识还没有建立起来。

形成新的产业共识和市场共识的关键在于对大众旅游的认识。在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选项,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生活必需品性质,与之相关的住宿产品和服务也同样如此。有些游客更关注质量,对价格相对不那么敏感。有些游客则倾向于在安全、卫生、便捷的基础上,享受更为经济实惠的价格。也就是说,相比更丰富的增值服务内容,他们更关注价格的高低。大众旅游的人民性决定了住宿业的发展一定不能忽视后者的需求。经济实惠、质量有保障的住宿产品和服务一定不能少。在努力释放包括旅游在内的消费潜力的今天,由于这部分游客的规模大,以及具备相对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他们有着深厚的市场潜力,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从这个意义上看,经济型酒店的价格涨落,相关住宿业市场主体不仅需要再审视,明确自己的市场基本盘,还要力求摆脱涨价依赖,在控制成本、产品开发创新和保持供应链韧性等方面全面提升。当然,仅有市场主体的努力也是不够的,行政管理部门也需要进一步地规范市场引导,鼓励和帮助住宿业市场主体在新形势下依托人民的旅游需求,形成更健康、可持续的竞争力。

(杨劲松,作者是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研究所所长)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