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饭前还是饭后吃药?哪些食物不可与药同服?一起来了解

张大爷包里常常备着药,但只要病得不是太严重,对于吃药总是随心所欲,买药只是求个心理安慰。一到真吃药,听病友说这个药要饭前吃,那个要用淡盐水送服,那个药需要掰开吃,这可让张大爷犯了难。药要如何吃?来看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临床药学部谢凡怎么说↓

正确服药,时间和“姿势”有讲究


(资料图片)

空腹、饭前、随餐服用、饭后,是几个常见的服药时间节点。掌握这几个吃药时间点,弄清服药和吃饭的先后顺序,可以减少药物对胃的伤害,同时保证更好的治疗效果。

很多人认为,肚子里没有食物即为空腹。其实,饭前1~2小时以前和饭后2~3小时都属于空腹。并不是所有药物都不允许空腹吃,空腹服药有一个最直接的好处是避免食物影响药效,利于药物被吸收和发挥作用,泻药,补益类中药、诺氟沙星等抗生素,建议空腹服用。

饭前服用的药物,是指在饭前15~30分钟内服用。一些胃肠道不良反应小、进食后服用会影响其吸收的药物、保护胃黏膜或者促胃肠动力药,一般建议饭前服。如胃动力药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比利、甲氧氯普胺(胃复安)、抑制胃酸的药物奥美拉唑等,通常需要饭前服用。

餐中或随餐服用,指的是在吃饭的同时服用药物。餐中服用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药效,充分发挥药物作用,也有的是为了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如一些降糖药、抗真菌药物灰黄霉素、某些抗高血压药物(如卡维地洛)、某些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缓释片)等,建议随餐服用。

当然,大部分药物都可以在餐后服用,但并非饭后马上吃,是饭后15~30分钟服药,其目的是为了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并使药物更好地起效,如刺激胃肠道的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硫酸亚铁、甲硝唑等)以及脂溶性的药物。

一般情况下,如果发现漏服药的情况,时间处于两次用药间隔一半内,可按单次用量补服,不需要剂量加倍。若超过此间隔一半以上,就不需再补。如果是每日一次的长效药,当日发现漏服,可立即补服,次日发现则不必补服。如果是餐前服用的短效药物,通常漏服之后不需再补。若实在不清楚是否需要补服,可向专业药师咨询。

有些药片的外衣,不是只是好看或好吃,它其实还有保护或是限制药物释放的作用。这个结构会因为药片被掰开而遭到破坏,无法发挥它原本的作用。比如肠溶片就不能随便掰开,肠溶片表面的材料不溶于酸性较强的胃液,保证药物到肠道溶解而起药效。

看一种药能不能掰开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说明书。如果说明书中出现服用半片的用法,就可以把药掰开吃;如果说明书中有“整粒吞服”“不可掰开或碾碎”等提示语,就只能整片服用。还可以观察一下药片表面有没有刻痕,刻痕本身就是为了能将药片整齐地掰开而设计的,所以有刻痕的药片都可以沿着刻痕掰开服用。

如果还不清楚,就只能根据其药剂学性质来判断。普通的药片、糖衣片和普通的薄膜衣片可以掰开,它们虽然表面包裹了一层膜,但这层膜在消化道里用不了多久就能溶解,并不影响限制药物释放,所以掰开吃也无妨。但要注意,同样是包衣,如果某药物的通用名写着“XX肠溶片”,一定不能掰开服用,避免其在胃液中就溶解了。

还有一些药片有着更为复杂的结构,那就是缓释片和控释片。为了药效缓慢平稳地释放,维持治疗效果,大部分不要掰开。为了谨慎起见,在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时,建议询问医生或是药师。

除了吃药时机,吃药方法也有讲究。普通西药一般用温水送服,但中药则另有讲究。传统上,中医主张用药引子来代替白开水,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作用,还可以去除药物异味。

有些人吃六味地黄丸的时候会选择用盐水送服,六味地黄丸是一种中成药,有较好的滋阴补肾的功效,用淡盐水送服可以作为药引,使药物成分能直达病变部位。这其中包含了中医的五行理论,肝心脾肺肾对应了酸苦甘辛咸,因此咸引至肾,用淡盐水作为药引更好地发挥补肾的作用。但如果患有高血压或者糖尿病等,尽量避免用淡盐水送服,防止导致血压异常升高或加重肾脏负担。因此,六味地黄丸最好用淡盐水送服,但并不是必须的,用普通的温开水送服也可以。

那么,是先喝水还是先吃药呢?服用胶囊前,最好先喝少量温水或凉开水,可以防粘嘴。喝止咳糖浆,5分钟内不能喝水,否则影响药效。吃胃药,半小时后再喝水,胃药如铝碳酸镁、氢氧化铝混悬凝胶等,服药时不宜多喝水,一般只需50毫升水送服即可,且服药后半小时内不宜喝水。

要想吃药不伤胃,服药姿势很重要。躺着服药或者不用水冲服,药物易停留在上消化道,溶解后局部浓度很高。如四环素,溶解后酸性较高,易造成胃黏膜损伤,胃不好的患者最好采用站姿服药,并用适量水冲服。还有急救药硝苯地平片,由于它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如果站着服药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造成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甚至跌倒等风险,因此要求患者要坐位或侧卧位服用。

药食相克 别让良药变“毒药”

药食相克,是指某些食物与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同时服用导致药效改变、副作用增加。通俗来讲,就是要吃药忌口。

喝酒+头孢=砒霜?说得有点夸张,但确实是不能喝酒。服用西药期间喝酒可能在人体内产生危险的“化学反应”。例如,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期间,饮酒会影响酒精代谢,引起双硫仑反应。除了出现和喝酒上脸很像的症状,还可能出现恶心、胸闷、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死亡。特别是肝肾功能异常、年老体弱患者,在停药后7天内饮酒都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建议患者服药期间以及停药7天内应避免喝酒。

另外,所有药物在服用期间都不宜吸烟。烟碱会加快肝脏分解药物的速度,服药时吸烟会导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下降,影响药效。被动吸烟也需要警惕,对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慢性病患者来说,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可能需要更大剂量的药才能控制症状,而加大药量会增大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服药期间不仅要戒烟,也要远离二手烟。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相爱相杀”的组合:

钙片 VS 牛奶

钙片的碱性较强,应避免与牛奶等乳制品同服。碳酸氢钠、碳酸钙与牛奶或乳制品同服可导致短时间内钙和碱大量吸收,使患者出现高钙血症,可能发生代谢性碱中毒,甚至出现转移性钙化和肾功能不全等较为严重的情况。

高钙食品 VS 某些药物

虾皮、牛奶、乳制品、豆制品、黄花菜、黑木耳、海带紫菜等都属于高钙食品,不可与补铁药、治疗骨质疏松的阿仑磷酸钠、强心药物洋地黄类药物以及四环素类、红霉素等同服。食物中的钙离子可与上述药物发生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结合物,降低药效。

葡萄柚 VS 药物

葡萄柚又叫西柚,通过抑制肠道中的药物代谢酶而减慢药物的代谢,同时会导致药物吸收改变。葡萄柚的酶抑制作用可持续长达72小时。他汀类降脂药如立普妥,钙拮抗剂类降压药如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抗血小板药如氯呲格雷,安定类安眠药如阿普仑、抗癫痈药如卡马西平,抗菌药物如莫西沙星等,均不可与葡萄柚同服。

饮品 VS 药物

饮品中要注意的“药食相克”还真是不少。首先是茶,茶水中的鞣质进入体内后会分解成鞣酸,与某些药物结合生成难以吸收的物质,从而降低药效。因此在服用抗生素,强心药物,生物酶类助消化药,含铁、锌、钙的药物,补益类中药时,要忌茶叶。服用上述药物的患者如果既想喝茶保健,又不希望它干扰药效,最好服药2个小时后再喝茶。

其次是果汁,如果吃磺胺类药喝酸性饮料,会酸化尿液、降低药物溶解度,易出现药物结晶,伤害肾脏,出现血尿或影响排尿。所以,大多数药物都不应该用饮料送服。

此外,还有日常常见的可乐和咖啡,和布洛芬也是有相互作用的。布洛芬是一种酸性药物,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如果此时再喝咖啡或可乐,其中的咖啡因会刺激胃酸分泌,二者相互作用,会导致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胃溃疡等消化道反应。如果一定想喝,那么饮料与药物间隔2~3小时。

对于高血压和高血脂患者来说,要注意哪些药食相克?记住这几个组合!

降压药 VS 盐

服降压药,别吃得太咸。饮食摄入盐过多,可能会影响降压药效果。因此,高血压患者做菜时要避免放盐过多,腊肉、香肠等腌制类食物都是含盐量高的食物,高血压患者同样少吃。

降脂药 VS 含油高的食物

服降脂药,少吃动物油脂。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的患者最好使用植物油,油炸类食物含油脂较高,尽量少吃,以免影响药效。

抗凝药 VS 维生素K

支架术后患者服抗凝药,应避免含维生素K的食物,以免影响口服抗凝药的作用。含维生素K包括茼蒿、菠菜、花椰菜、甘蓝菜等深色的蔬菜,以及马铃薯、鱼肝油、蛋黄、乳酪等。

不同医生开的药,有些人不敢一起吃。西药一般可以一起服用,但中西药之间尽量间隔半小时,并且要注意每个药物的服药方式,是空腹还是随餐还是餐后等,但具体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是要根据个人用药具体分析,需要专业的医师和药师进行指导。

公利医院为患者提供了指导用药的平台——药学门诊,由专业药师为患者解答用药困惑,分析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导患者正确、有效、精准用药,减少用药风险、提高药物疗效。

药驾肝损 不良反应大盘点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相信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药驾”,已成继酒驾之后的又一隐形“马路杀手”。

所谓“药驾”,是指驾驶者服用了某些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后,依然驾车出行的现象。这些药物服用之后,可能产生嗜睡、困倦、注意力分散、头晕、耳鸣、视物不清、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很容易酿成祸患。

常见的复方感冒药物可能会造成“药驾”,比如泰诺、白加黑等,由于含有抗组胺药成分,服用以后可能出现嗜睡、视力模糊、头痛等症状,从而影响思维与操作的敏捷性。一般服用感冒药6小时后驾车相对安全。

催眠、抗焦虑药如地西泮(安定),新型抗抑郁药如舍曲林,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些也可能会对驾驶产生影响。并且,这些药物在停药后往往还会有疲倦、嗜睡等后遗效应,有的还会持续多日,在这个期间应谨慎驾车。

慢病患者日常服用的三高药物也要多注意,各类降压药和抗心绞痛药如硝苯地平、硝酸甘油等,也可造成“药驾”。另外,各类降糖药都可引起低血糖,比如胰岛素制剂、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物等,糖尿病患者在驾驶车辆过程中,尤其是在饥饿状态下,要谨防出现药物性低血糖反应,建议车上常备糖果作应急之需。

另外,还有些患者担心一把一把地吃药会把肝搞坏。吃药“伤肝”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医学上称为“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各类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以及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等乃至辅料所诱发的肝损伤,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及上腹不适等。

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等都可能会引发肝损。除了何首乌,还有前些年的关木通和木通事件,差别一个字,但是非专业人士很难区分,两个药都有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的功效,但是关木通却因为是马兜铃科,有很大毒性,而木通则无毒。

一些天然药和民间传统中药验方在民间应用十分普遍,且保健品更是易于购得,增加了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因此,建议患者务必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服用这些药物。

肝损伤一般是分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和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其中急性占绝大多数。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有肝脏生化指标不同程度的升高。部分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及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

而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是指药物性肝损伤发生6个月后,肝功能指标仍持续异常,或存在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引发肝硬化、慢性肝内胆汁淤积和胆管消失综合征等。

如服用别嘌醇、苯溴马隆等药物时,患者需要评估肾功能,进行基因检测,查看是否适合服用。

药物基因检测是利用化学、生物等检测方法,获取药物的代谢酶、作用靶点基因型,再去比对基因学数据库,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解读,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此类药物,以及精准用药剂量等。像一些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就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看药物是否适合,是否能起效。此外,药物基因检测还可以检测药物血药浓度,精准掌握给药浓度,避免加重肝肾负担。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