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国家的孩子”寻邵伯亲人

兰七十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在江都邵伯,来自高邮的寻亲志愿者顶着烈日,帮一位离开故土63载的内蒙古大爷寻找故乡的亲人。

从鱼米之乡来到草原落户

上世纪60年代,由于严重自然灾害,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将3000多名孩子从华东沿海大都市接到内蒙古大草原。这些孩子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的孩子”。

来自江南水乡的孩子乘坐火车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茫茫大草原,走进不同的民族家庭,来到草原额吉的身旁。

在草原人民的悉心照料下,这些孩子茁壮成长并成为新一代建设者。这段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一直传颂至今。

在这些孩子中,就有当时年仅两岁的兰七十六。1960年,兰七十六和其他孤儿从上海儿童福利院送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兰七十六被当地一对蒙古族夫妇收养,落户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乡展旦召嘎查村,在大草原上扎下根来。

回首大半生最大愿望是寻亲

兰七十六来到养父母家时,养母的父亲76岁,于是他就有了个如此特别的名字。在养父母的呵护下,兰七十六健康成长。转眼到了1985年,家里收到一封来自上海的信件,内容是认亲;不过由于收到信件的养父母并未告知兰七十六,导致他错过了和亲人相认的机会。

在草原长大的兰七十六有着草原汉子的爽朗和豁达,他积极上进,高中毕业后曾先后担任生产部长、生产队长等职务,2000年在全嘎查两委换届中被推选为嘎查长,后又曾多次当选市级、旗级和苏木人大代表,为养育自己的这片草原做出了贡献。

如今,已经光荣退休的兰七十六居住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回首大半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联系上故乡的亲人,希望能够找到他们。”兰七十六说,自己被送到内蒙古时年龄太小,导致没有来自原生家庭的记忆,只是听养父母说过,自己刚来时带有手牌;由于保管不善,手牌已经丢失,手牌上的信息也早已荡然无存。

兰七十六只知道,自己在户口本上登记的出生年月是1956年9月,血型A型。

来自江都邵伯的孙氏家族

“兰七十六的血样入库后,经比对,确认来自江都邵伯孙氏家族。”高邮阳光寻亲团团长杨凤荣介绍,兰七十六曾经在江浙一带多方寻亲,经血样比对后,最终确定是扬州人。兰七十六得知这个消息很兴奋,让儿子兰泽昊和扬州的寻亲志愿者联系上,请他们在邵伯代为寻找亲人。

邵伯镇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孙氏家族人员众多,亲戚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在当地走访时,杨凤荣一行遇到了一位孙先生,从他口中得知,他的父亲当年在上海可能有一个孩子,“兰七十六去内蒙古那年,父亲正好从上海回来。”孙先生告诉杨凤荣,不过由于大家谁也没见过这个孩子,兰七十六到底是不是父亲的孩子,无从判断。

“我们现在等兰七十六的血样寄到高邮来检测,要看到检测结果后,再决定是否去江都邵伯采血样进行DNA比对。”杨凤荣说。

记者 王蓉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