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的《科学画报》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科普期刊之一,昨天,“科技之美——《科学画报》图说科技90年主题展”揭幕式暨科学家精神与新时代科普发展论坛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举办。
《科学画报》1933年8月由中国科学社在上海创办,旨在“普及科学知识于儿童与一般民众”。
【资料图】
进入展厅,一整面的期刊封面墙选取了《科学画报》从1933年创刊至今的历年封面共计86张。
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画报》在时代变迁下的风格转变以及90年来曾走过的辉煌历程。
专家撰稿是《科学画报》的一大特色,自创办伊始,就有蔡元培、竺可桢、任鸿隽、秉志、翁文灏、张孟闻等一批赫赫有名的专家为画报撰稿,留下了对科学精神的思考。
展厅第一部分特辟语录墙,摘选了刊载《科学画报》中名家对科学的思考。
图画是《科学画报》的灵魂。在《科学画报》历史上,曾有过许多画家和美编为杂志贡献了诸多精美的封面和插图。展览选取了林禽、胡永光、白庚和、韩鹤松等四位优秀美编的工作笔记、插图原稿及特色画作。
上下滑动查看四位美编的作品
林禽 1957年第6期 封底《潜水的人》
胡永光 工作笔记
白庚和
韩鹤松《有温度的南极风景线》
在展览的第二部分现场,特别展示了手工绘图时代,科技插图的全套绘制工具和插图原稿。观众可以在工作台上挑选喜爱的插图临摹描画,当场体验手工插图的绘制乐趣。
向左滑动查看插图原稿
当今不少著名学者、教授和科学家,在青少年时期都曾受到《科学画报》的熏陶和启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在中学时期就从《科学画报》中了解了诸多科学知识,他称其为自己“科学上的启蒙老师”。1962年,杨雄里院士第一次为《科学画报》撰稿,并用挣来的2元稿费买了一本《德俄辞典》。展览现场特别展出了这本被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辞典,以及杨雄里院士记述他与《科学画报》结缘的故事,这些见证了杨雄里院士对科技孜孜不倦的探索之路。
杨雄里院士的《德俄辞典》和手写笔记
展览第三部分现场以1983年第7期上的冷饮生产线为素材,结合发光的流水灯带,将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冷饮车间的冰激凌类冷饮生产和棒冰、雪糕生产线,清晰又活泼地呈现了出来。
左侧墙上的触摸屏可滑动浏览更多图画现代化生产过程,例如双面刀片、拉链、盒式磁带、豆制品等的生产流水线,辅以现场摆放的各色老物件,20世纪80年代老工厂怀旧风扑面而来。
在展览的最后部分还特别开设了口述采访影音室。杨小佛、李元、裘小刚、高孝湛、白庚和等,话题从《科学画报》创办与发展阶段的历史,编辑部最初的运作方式,对读者的帮助、启发与深远影响等涉及杂志方方面面。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还制作了《科学画报》创刊号影印典藏本作为纪念,向上海图书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徐家汇书院等机构现场赠书。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徐翌晟
编辑:吴旭颖
图片:主办方供图
©新民晚报文化部
标签: